我不是“神医”

2019-04-16 06:50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58 次

我不是“神医”

▲王布和(右一)在坐诊。

(受访者供图)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丽娜、哈丽娜

  一个没受过学校科班医学教育的“医生”,在一个外人都很难读通顺名字的小村庄,每天给四五百人看病,甚至有以他名字命名的专列,用来接送四面八方前来问诊的人,小诊所全年接待的患者相当于当地市中蒙医院的门诊量两倍。

  王布和,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巴仁哲里木镇哲里木嘎查的医生。这名蒙古族医生行医30年,坚持对困难的人,有钱没钱都看病,差不多百万人得到过他的帮助。因扎根基层、甘于奉献、乐善好施等优秀品质,他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最美乡村医生”“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个人)奖”“首届全国文明家庭”等很多荣誉。

  然而,当越来越多的绝症患者涌向他时,当一批批疑难杂症患者把他当救命稻草时,他也道出了内心的困惑:我不是“神医”。

“有钱没钱都看病”

  王布和不是“神医”,但“神名”在外。 

  在一些疑难杂症的QQ群、微信群里,很多人都知道内蒙古草原有个叫王布和的大夫。找他看病的有达官贵人,也有平民百姓;有北京、上海的,也有俄罗斯、美国的;有跟风盲目来的,有半信半疑的,也有纯粹就是冲着“信”他的,更多是走投无路的人。

  王布和的诊所虽藏于哲里木嘎查(编者注:嘎查为内蒙古行政村),但这个小村庄从早到晚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个看病的人往往带着两三个陪同的家属,小村庄到处都是旅馆、饭店,村民们并不着急招揽生意,有的旅馆得提前一周在网上预定。

  在王布和的诊所里,操着各种口音的人,排着长长的队,等着挂号、问诊、取药,保安站在铁栅栏旁边维护着秩序。

  王布和最“神”的地方,是从当医生那天起,就践行着“到我这里,不管有钱没钱都能看病”的承诺。

  1960年,他出生在巴仁哲里木镇哲里木嘎查的一个贫困牧民家庭。8岁时,他的父亲得了感冒却找不到大夫,家里也没钱出去治疗被耽误了。父亲的离世,给他心里留下了无法治愈的创伤,也让他立下一辈子的誓言:长大要当一名好医生,要帮助穷人治病。

  13岁,王布和拜村里的老喇嘛蒙医为师,学习把脉、针灸等蒙古族传统医学,他博览医书,钻研医疗知识。为了学制蒙药,他自己上山采药,每制成一味药都亲口尝试,用自己的身体来验证药品疗效。1985年,他通过了乡村医生考试,成为村里第一个有证的医生。

  “看病是第一位的,有时,不光是免费吃药、治病,在我这儿治疗期间,吃、住也不要钱;有时,病好了没钱回家,我还会给他们拿路费。”最近几年,王布和对70岁以上的老人、3岁以下的小孩、残疾人、五保户、癌症患者、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是免费治疗。

  他还出钱请施工队为嘎查拉电、修建水泥桥,乡亲们亲切地称那座桥为“布和桥”。王布和从小没有上过学,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他多年来一直出钱资助贫困家庭学生,让每个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上学。从2016年到2018年,王布和出资帮助西哲里木中小学57个学生,每学期给每个学生2000元生活费,每年给学校购买5万元的学习用品。

“有的病我也治不了”

  那么多人蜂拥而至找他看病,一个乡村医生到底有什么独家高招?

  正因为“神通广大”,王布和一直走在有争议的行医路上,有的人甚至嗤之以鼻,就把个三五分钟的脉,问上几句话,便开出一堆药,真的有那么厉害?有的科班医生更是不屑地说,那纯属对传统医学的“自信”。

  王布和主要以传统蒙医药学为患者治疗,通过把脉、看气色、询问情况来诊断患者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并以针灸、药浴、按摩、拔罐、中蒙药结合等综合疗法,对肝、胃、类风湿、精神病及一些贫困地区常见疾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尤其是他作为“科尔沁蒙医药浴疗法”传承人,把濒临失传的传统蒙医药浴疗法保留并传承下来。他还通过多年的医疗实践与苦心探索,对北方高寒地区,常见又顽固的风湿、类风湿病的治疗独创了一套方法。

  由于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很多人把王布和奉为“草原神医”,他却连连摆手不敢接受如此高的赞誉。“很多患者几乎是抱着唯一的念头来到我这里,但不是所有的病我都能治好,有些严重的病,在我所学的医学知识范围内也看不了,这令我非常痛心。”他坦言,有多少病大医院的专家都没办法,何况自己这个乡村医生呢。

本文标题:我不是“神医” - 健康新闻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4/0416225O2019.html

相关文章